一般人談到睡眠,通常只會簡單區分為淺睡及熟睡兩種,但其實人類的正常睡眠狀態會在一個晚上經歷過多次的半清醒、淺睡、熟睡的狀態交替,即使你在睡醒時感覺自已是「一覺到天亮」也不例外,事實上這只是你的大腦快速地在睡眠階段交替時完美地銜接了每一段睡眠轉換期,而不至於完全清醒,所產生的美麗錯覺。
前述的睡眠二分法,在寶寶剛出生的前幾個月是正確的,這是因為寶寶的大腦發育尚未完全成熟,所以只有淺睡跟熟睡兩個睡眠狀態 (所以寶寶要嘛就很容易驚醒,要嘛就完全睡癱任人擺佈) 。然而隨著寶寶的大腦逐漸發育 (約莫在 3.5 ~ 5 個月之後,依個體發育狀態而有快慢差異),睡眠模式就會從只有 淺睡 + 熟睡 的兩階段的睡眠模式逐漸轉換成接近成年人的睡眠型態。這個時候,通常新手爸媽會發現原本規律作息的寶寶怎麼開始變得:
- 愈來愈容易驚醒 (淺眠)
- 睡眠時間愈來愈短了 (也是因為淺眠)
- 睡到一半會突然大哭兩聲,或突然揮動四肢,或開始翻身
但這個「睡眠混亂」的現象其實是代表寶寶又長大了…
現代科學將成年人的睡眠分為 快速動眼期 (REM) 及 非快速動眼期 (NREM) 的四個階段
快速動眼期 (REM, Rapid Eye Moment):
這個名稱的由來是,當人類處於這個睡眠階段時眼球會快速的轉來轉去。這時大腦活躍的程度不下於人類清醒時的狀態,且據稱有八成的夢境皆發生在此時期 (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何人的夢境時而真實,時而虛幻)。當人類處在快速動眼期時,腦中的神經連結會處於活躍的狀態,就像是高速運轉中的超級電腦一樣,為今天進入腦中的資訊進行分類、歸檔、類比、建立關聯…。你可以想像此時的大腦正在產出更多神經連結,而更多神經連結意味著大腦學習到的、記憶到的資訊可以在日後更快速地被提取出來運用。值得一提的是,現代有愈來愈多料學資料指出,快速動眼期與創造力有正相關。
寶寶在快速眼動期可能呈現半清醒狀態 (出現哭泣、揮舞手腳、無意識地翻身…),若大腦可以順利銜接到下一個睡眠階段,則寶寶又會自動回到睡眠狀態。反之,若銜接不順利,寶寶就會真的醒來。所以當你的寶寶睡到一半突然大哭、揮舞四肢、或開始翻身,不妨先在旁觀察一下,不要急著去安撫。
非快速動眼期 (NREM, Non-Rapid Eye Moment):
將世俗的淺睡 / 熟睡 二分法,又更進一步的細分成四個階段,每一個階段代表不同的睡眠深度。
- 淺睡期 (第一階段):就是剛進入睡眠的時候
這時候人的眼球仍會有緩慢的作動,仍然處於可以思考的狀態,但會感到昏昏欲睡,也很容易受到外在環境的刺激 (例如:突然出現的聲音、突然變換的姿勢狀態、突然的觸碰…)。若家長在此時就急著把寶寶下放到床上,就會立刻驚醒寶寶,整個哄睡過程進入延長加賽。 (此時是爸媽鍛練耐心與臂力的時刻)
- 淺睡期 (第二階段):鈍化期
此時眼皮下的動眼程度越來越少,開始進入睡著無意識的狀態但未開始作夢,對外在環境的干擾逐漸遲鈍,甚至不反應。這個時候將寶寶放到嬰兒床上,他頂多呆滯的看你一下,就可以安然入睡。在寶寶四個月大時,我每一次哄睡只需不到十分鐘。
- 熟睡期 (第三階段):熟睡前期
為熟睡期的第二階段與第四階段的過渡階段,大腦開始出現代表深度睡眠的 delta 波。
- 熟睡期 (第四階段):就是熟睡期
在這個階段期間眼球幾乎沒有動作,人體處於副交感支配的狀態。雖然會作夢,但仍比在外速動眼期時少很多。此時大腦的活動會降到最低,使得人體得以進行生理機能的修復及休息放鬆、消除疲勞。據觀察,一般在上半夜的睡眠熟睡比例較高。(所以晚睡的人身體代謝機能差)
另外因為代表深度睡眠的 delta 波持續出現,此階段又被稱之為「慢波睡眠」
我們的夜間睡眠,就是這樣循環好幾個睡眠階段,成年人每個階段的週期通常是 90 分鐘,嬰幼兒則是 40 ~ 50 分鐘一個週期。在階段與階段轉換時會有「半清醒」的狀態 (持續數秒或數分鐘)。此時寶寶可能會發出些咿呀聲、大哭、無意識的動作 (翻身、撫臉、揮舞雙手、亂抓…) 等等,對寶寶而言,這是一段大腦學習適應新的睡眠模式的過程,請不要急著靠近寶寶,給他一點時間,看看他是否可以再度自行入睡。
嬰兒的快速動眼期佔整體睡眠時間的比例較成年人高,睡得淺其實是正常現象。6 個月以內的嬰兒快速動眼期大約佔整體睡眠時間的一半以上。3 歲以後,這個比例會下降到約三成左右,而成人的快速動眼期大約只佔四成至五成。
若你的寶寶最近開始從原本規律的睡眠習慣,變得混亂,恭喜你,這代表你的寶寶又長大了一些。一起耐心的陪伴他渡過這個轉換期吧。
留言列表